其它
刘墉书法欣赏:浑厚古朴貌丰骨劲味厚神藏
2012-03-15 13:43  点击:2193
1 / 6
http://www.zgshuhua.net/file/upload/201203/15/13-47-14-70-1.jpg
刘墉一生书法曾经数度变化,年轻时珠圆玉润,中年笔力雄健,到晚年则趋于平淡。对他的书法有肉多骨少的看法,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精华蕴蓄,劲气内敛,有绵里藏针的妙处。刘墉善书,不随俗,初从赵孟?、董其昌书法作品入手,法魏晋,学钟繇,兼颜真卿、苏轼及各家法帖;中年后不受古人牢笼,貌丰骨劲,味厚神藏,超然独出,自成一家。后来,他又受汉学影响,追踪汉魏六朝,与当时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、郑燮等书法名家相应,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http://www.zgshuhua.net/file/upload/201203/15/13-48-43-54-1.jpg
刘墉能食古而化,不受古人牢笼,臻于貌丰骨劲、味厚神藏之境界。其他三家中,王文治书作秀逸天成,笔墨清淡有雅趣,然“未免流入轻佻一路,如秋娘傅粉,骨格清纤,终不重耳。”梁同书天性好书,功力很深,但他“暮年书犹无苍老之气”只能名重一时。翁方纲因“谨守法度”颇为论者所讥。此三人皆不足与刘墉抗衡。刘墉书法作品欣赏。
http://www.zgshuhua.net/file/upload/201203/15/13-48-19-18-1.jpg
刘墉擅长楷书、行书,同时也能写榜书和小楷。他喜用硬笔短毫,书法丰腴淳厚、落落大度,其用墨浓厚扎实,不露锋芒;字体丰满,外柔内刚,貌丰骨动,别具一格,被誉为“精华蕴蓄,劲气内敛,浑然太极,包罗万象。
http://www.zgshuhua.net/file/upload/201203/15/13-49-29-43-1.jpg
刘墉书从颜真卿出,但较之颜氏更显圆润浑厚,作书喜用浓墨,遂有“浓墨宰相”之称。他与翁方纲、王文治、梁同书并称为乾嘉年间国朝四大书家。亦有以来其与翁方纲、成亲王永?、铁保并称“翁刘成铁”。书法评论家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称:“文清少习香光,壮迁坡志,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,虽精力已衰,未能深造,然意兴学识,超然尘外。”近人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称“石庵亦出董(其昌),然大厚思沉,筋摇脉聚,近世行草作浑厚一路,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,吾故谓石庵集帖学之成也。”著有《石庵诗集》,刻有《清爱堂帖》。
http://www.zgshuhua.net/file/upload/201203/15/13-49-40-57-1.jpg
刘墉书法欣赏,初看圆润软滑,若团团棉花,细审则骨络分明,内含刚劲。刘墉精于小楷,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窥一斑。他书的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,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,点画洁净讲究。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,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,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,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。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、王羲之、颜真卿、苏轼的法度,还深得魏、晋小楷风致,实不为过。
http://www.zgshuhua.net/file/upload/201203/15/13-49-52-75-1.jpg
清初诸帝均通翰墨,康熙雅好董(其昌)书,乾隆偏爱赵(孟?)体,臣下群起风从,竞相模仿。刘墉亦受时风影响,自幼承家学,从董其昌、赵孟?入手,学得轻巧玲珑之姿。其用笔轻盈可人,深得二人之旨。刘墉中年力法苏东坡,上追二王、钟繇诸家。人们熟悉的刘书风貌主要植根于此。刘墉晚年从帖学中走出来,欣赏并接受碑学,孜孜不倦地研习北碑版,可谓衰年变法。晚年之作稍瘦,异于中年。刘墉书法主要受赵、董、苏的影响,其中以苏东坡为尤。在《清爱堂石刻》和《英煦斋刘文清公书》中有临赵、董、苏、颜、二王、钟繇诸家之作,此外还出现了黄庭坚、薛道祖、米芾等人字体,可以推断刘墉遍涉诸家,博采众长,决不满足于上述数家
1
6
刘墉一生书法曾经数度变化,年轻时珠圆玉润,中年笔力雄健,到晚年则趋于平淡。对他的书法有肉多骨少的看法,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精华蕴蓄,劲气内敛,有绵里藏针的妙处。刘墉善书,不随俗,初从赵孟?、董其昌书法作品入手,法魏晋,学钟繇,兼颜真卿、苏轼及各家法帖;中年后不受古人牢笼,貌丰骨劲,味厚神藏,超然独出,自成一家。后来,他又受汉学影响,追踪汉魏六朝,与当时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、郑燮等书法名家相应,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    刘墉书法欣赏,刘墉,字崇如,号石庵,另有青原、香岩、东武、穆庵、溟华、日观峰道人等字号,清代书画家、政治家。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(原属诸城),祖籍江苏徐州丰县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进士,刘统勋子。生于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,卒于清仁宗嘉庆九年(1804年),一生历康、雍、乾、嘉四代。其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,乾隆十六年高中进士,由编修累官至吏部尚书,体仁阁大学士,充《四库全书》馆副总裁,死后加太子太保,入贤良祠,谥文清。刘墉博通经史百家,然政治文章,皆为书名所掩。其书以浑厚古朴、貌丰骨劲而独步当时。
发表评论
0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