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秦都市报 / 一张、两张地契也许大家见过,但从乾隆中期开始,历经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,一直到民国年间,一共30余张地契,你见过吗?铜川市民张颛定家,就有这样完整的地契。 坚持三十年收集整理/ 今年56岁的张颛定,是一名退休的高级园林工程师。家中这些从乾隆中期到民国时期的地契,正是他家祖传下来的宝贝。 他告诉记者,自己喜欢历史,一直以来都对这些东西感兴趣,而且这些全是祖传下来的,所以他更是格外珍惜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他就开始了地契的收集与整理。 这些宝贝被一块已经泛黑的蓝布包裹着,里面的地契已经泛黄,有官方契约,也有民间契约。契约内有的字迹已不清楚,难以辨认,但可以看到地契内容都是用毛笔书写的。张颛定告诉记者,近期他已将这些地契复印,并将文字内容保存在电脑上,这样做目的不仅仅是作为书面文字留给后人,更是为了方便与相同爱好的人交流。 地契背后的故事/ 在这些地契中,其中历史最早的一张是乾隆二十九年五月初十日/1764年/的地契,距今已经248年了,它可比铜川市档案局保存的同治九年/1870年/的地契还早106年。 张先生小心翼翼打开这张泛黄的地契,地契上的文字没有任何标点符号,内容是:立卖地契文字人张宽,因为无钱使用,今将自己庙背后地一段伍亩,卖于族祖张祜名下永远为业,对众言明,价银拾两,当日交足,并不欠少,随地本色粮一升五合,即时过割,总无遗粮情由。倘有葛藤,卖主一面承当,不得业人相干。恐后无凭,立约为证。 在这张乾隆年间的地契上,盖有一枚“宜君县印”方形印章,由两种文字组成,前者为汉字篆字体,后者仍为篆体,但不认识字。张先生说他请教过铜川两个书法家,他们也不认识,请了一位考古专家看了后说是满文。 通过地契找出家族八代祖先/ 在没有家谱的情况下,张颛定从这些地契、分家清单、继嗣文书、张祀先堂记会簿、岁田禾文书等资料中,弄清了他们家族的遗传关系,找出了往上八代祖先,知道了他的祖先是在明末清初从韩城搬到铜川宜君县西村乡。张先生说,这一份份已经泛黄的地契,见证了他家族100多年的土地历史。 张颛定说:“作为社会价值来说,地契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、地价、赋税等方面的状况。”张颛定介绍道,从乾隆二十九年/1764年/到同治元年/1862年/近100年时间内,地契都用的是“宜君县印”,而且没有县长署名。同样从乾隆二十九年/1764年/到道光二十四年/1844年/的80年中,契约用纸也是“官捐”,不收分文,而到咸丰四年/1854年/就开始收税了,民国不但收税,而且每张契约纸收三角钱。 张颛定告诉记者,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的张所长曾来看过他收藏的地契。张所长说,老地契他倒见过一两张,但像这么多,这么全的一系列地契,他还是第一次见到。 靳丽楠本报记者王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