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二维码
书画院
供应
求购
展会
资讯
人才
知道
专题
图库
视频
下载
网站首页
|
书画资讯
|
书画供应
|
求购字画
|
书画大全
|
书画拍卖
|
书画展会
|
名家专题
|
人才市场
|
作品图库
艺海专栏
|
名家名印
|
名家轶事
|
高校学府
|
名家鉴宝
|
鉴赏高招
|
书画百科
|
书画常识
|
视频展示
|
资料下载
当前位置:
首页
»
图库
»
其它
»
7
/ 7
褚遂良书法作品【家侄帖】锵玉鸣珰窈窕合度
日期:
2012-03-15
点击:
2093
查看原图
全部展开
自有书法以来,人们便对它的美做出种种的探索:在汉、魏,人们对它的“势”赞美不已;在晋、南北朝,人们对“笔意”津津乐道;在隋唐,人们开始对书法的“结构”之美而感到赏心悦目。但是,他们显然还没有触及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:书法创作之中的“心”、“手”、“笔”之间的关系问题。如果说有,那可能是由虞世南开始。虞世南著有《笔髓论》,其中“契妙”一节说:“字有态度,心之辅也;心悟非心,合于妙也。借如铸铜为镜,非匠者之明;假笔转心,非毫端之妙。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,神应思彻,又同鼓琴,纶指妙响,随意而生;握管使锋,逸态逐毫而应。学者心悟于至道,则书契于无为。苟涉浮华,终懵于斯理也!”这是由艺术的形态方面向艺术的根源之地进发的一种标志。
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样,更多地注意到了艺术的修养问题、艺术的创造问题。他们明显地与“尚意”书家们面对的问题相一致了,而这正是中国书法创作史上的一个进步。再引虞世南《笔髓论》中的另两节“释真”与“释行”,来揣摩褚遂良的书法创作:若轮扁斫轮,不徐不疾,得之于心,而应之于手,口所不能言也。拂掠轻重,若浮云蔽于晴天;波撇勾截,如微风摇于碧海。气如奔马,亦如朵钩。书法欣赏。变化出乎心,而妙用应乎手。然则体约八分,势同章草,而各有趣,无间巨细,皆有虚散。这是一种多么抒情、多么轻灵的风格啊!“体约八分”,不就是含有浓厚的隶书笔意么?“皆有虚散”,晚年的褚遂良,不正是就这样地由质实而走向虚散么?
图库说明
褚遂良
书法作品
最为突出的特色为“空灵”。梁巘《评书帖》中说:“褚书提笔‘空’,运笔‘灵’。瘦硬清挺,自是绝品。”书法的空灵,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。由书法的意象之美,到书法的笔法之美,便铸造了褚遂良的优美的书风。乃按锋而直引其腕,则内旋外拓,而环转纾结也。旋毫不绝,内转锋也;加以掉笔联毫,若石璺玉暇,自然之理。亦如长空游丝,容曳而来往;又似虫网络壁,劲实而复虚。右军云:“游丝断而能续,皆契以天真,同于轮扁。”又云:“每作点画,皆悬管掉之,令其锋开,自然劲健矣。”
更多»
推荐图库
敬业乐群(草书138cm×
笔意风云 (楷书138cm
上善若水(行草138cm×
观海听涛(篆书138cm×
海纳百川(行草138cm×
艰苦朴素(狂草100cm×
共
0
条 [查看全部]
相关评论
[
图库搜索
] [
加入收藏
] [
告诉好友
] [
打印本文
] [
违规举报
] [
关闭窗口
]
网站首页
|
广告服务
|
联系我们
|
网站地图
|
排名推广
|
广告服务
|
积分换礼
|
网站留言
|
RSS订阅
©2012-2014 中国书画展 All Rights Reserved全国客服热线:15629356641 13972536641
联系QQ:915293802